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

評論迴響(4):林乃文_家的喻意:寫實與風格化的貌合神離《離家不遠》

文 林乃文(表演藝術評論台)

發表日期:2012-11-27

一張長餐桌如家的所在,它孤立在鋪滿棕色流沙的地上,顯得渺小寂寞,太過空曠的舞台上方以三匹高懸的背布填滿,兩紅一藍,中間藍色那張隱隱有海岸線的圖案。吉光片羽的畫面,像散落在沙灘上的一片片回憶,第一片是挖沙的年輕男子,第二片是餐桌上獨坐的老人,第三片、第四片、第五片…..,漸漸拼湊出這些來來去去,彼此磨蹭、交手、折磨的人都是一家人,每逢過年必聚於餐桌圍爐,吃吃喝喝,說些廢話,而真話都藏在心裡積存著腐臭著,一抽出來就會要人命、傷人心。
《離家不遠》是近來繼《台北爸爸,紐約媽媽》、《大家一起寫訃文》之後,另一部台灣當代戲劇的家族書寫。可喜的演員陣容整齊,喜見八零、九零年代進入劇場的年輕演員們,如今進入三少四壯的階段,內外兼具,足以掌握有年紀的角色,台灣現代劇場也終於可以搬演青春之外的深沉故事了。美中不足是全體佩戴隱藏式麥克風,有時造成聲音上的扁平。對比一週前同一個劇場內,在學中的戲劇系學生口條雖不完美卻都以肉嗓演出,不無令人失望。



流沙上移動的餐桌,是全劇最重要的道具與意象所在,隨著一年一次聚餐而變換位置,並藉此推移敘事。故事精神與表演方法基本上是寫實的,加上象徵與風格化的形式手法,例如日常生活動作的停格、切斷、抽搐式重複、再繼續若無其事地走到側舞台,風格化的姿勢與寫實動瞬間切換,有一種不徹底的中庸之道。此時人物關係尚未點明,形象顯得浮光掠影,偶有話語但無關緊要,似在提供總提示性的象徵。

熬過冷漠疏離的前一小時,開始進入家族敘事。大段倒敘──先知果,再得前因;有些順敘──先熱熱鬧鬧團聚,再離的離散的散;一張始終拍不好的家族合照象徵其貌合神離。姊弟三人加上各自配偶子女,三個支脈兩個世代,便包含著親子、手足、夫妻、情侶種種關係組合。兩名亡者,一個身負祕密而從未現身,一個始終在餐桌外圍挖沙,猶如不出聲的旁觀者。敘事觀點在不同家人之間轉換。碎斷時序和視角,拼貼成恩怨糾結的家族圖譜。

雖是通俗故事,但說得好也總是歷久彌新地能勾動人心──誰的背後沒有一個原生家庭?誰的家庭不含有千瘡百孔的問題?都是典型的華人家族基因:以和為貴,總以倫理人情代替道理的溝通。重男輕女,使女兒總是不知不覺自我壓抑並認同犧牲,挑起實際家庭責任還自責做得不夠。獨攬錢權的總是兒子,父權尊嚴作祟又使他們難以面對失敗。到了第二代,女兒準備丟棄責任出逃國外,兒子決定回家照顧老父,似有反轉。不典型的是這個堅持年年吃團圓飯的家族,人人都在內心深處將自己推離開家,自我割裂,自我放逐。表面上一團和氣,其實個個離心。

一個礙於情面的不好說,掩埋成祕密,最後變成炸彈,炸碎粉飾的和平,是高明伏筆。猶自努力維護和平的大哥,最後孤苦地揹著病重老伴而踽踽獨行,並拒絕其他人的幫忙,是相當深沉悲傷的描寫,舉重若輕,不帶批判的態度令人欣賞。不斷將眾人綰在一起的家族形式,與飄盪全場隨時洩逸的疏冷自我,形成矛盾,參差滲透;如同既寫實又企圖風格化的表演與敘事,努力在貌合神離中妥協。

原文出處:http://pareviews.ncafroc.org.tw/?p=4774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