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

在場觀點 04:張一喬_後台

文/張一喬_自由文字工作者

There’s no such thing as a happy ending.

圓滿或不圓滿的結局,原本就是人類在創造戲劇時特別發明出來的。

因為無論多麼依依不捨,總是得有曲終人散的一刻,好讓觀眾出去上廁所、吃宵夜、跟人家八卦,然後上床睡覺。隔天繼續起床、上班,繼續日復一日、夜復一夜漫長的人生路。

若說死亡是最後的終局,那麼也僅是個必然的結果;單就本質上而言,無所謂喜或悲。


相較之下,舞台上和鏡框內看似完滿,令人意猶未盡、回味再三的所謂「happy ever after」,不免引人神往。正如人們喜歡拍照一樣,相片所留存的「美好的片刻」,是浮世中億萬個人生段落裡珍貴的「採樣」;那些靜止的畫面中微笑的臉龐,值得慶賀的光景,是為了讓我們憶起生之喜悅,人與人之間緊緊相繫的感動,與種種化剎那為永恆的情誼。

但,也可能不是這樣。

社會學家高夫曼(Goffman)在其著作《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》中,以戲劇的角度來拆解你我的種種行為,提出了眾多有趣而精闢的觀點。若以此論述為基礎,可以說每個人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是種表演,是預期著觀眾的反應與社會的期待而設定的場景,好在某種程度上維繫住平和的表象。

而上述看似複雜的假設,可以用一張簡單的「全家福」來加以概括;甚至光是這三個字本身,就已勝過長篇大論,更遑論這類大合照經常懸掛的地點,呈現的畫面與欲表達的意象;如果稱不上是種表演,也是最精彩的布景。


可惜的是,既然這是種表演,或者說是種具有戲劇特質的陳設,那麼,它的幕後也就有觀眾難以一窺究竟的後台存在。對我而言,「離家不遠」呈現在我們眼前的,正是這個一般不對外公開的後台。

這不禁令我想起,大哥在成年之前,每次拍全家福都像要上演一場家庭革命般叛逆的往事……

「離」劇透過錯綜的人物關係、狗血的情節和極其寫實的故事,揭露了我們所熟知、又愛又恨、背棄又藕斷絲連的現代家庭群像。我尤其喜歡那包衛生紙,雖然重複三次是不足以反映出現實人生的寬度與廣度;一如文章裡的刪節號,留下的空白,必須由觀眾自己去填滿。


(排練照攝影/林永杰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